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交流 > 文史资料
文史资料

孙诒让墓

时间:2013-12-26 16:05:20

 

    若是说起一代鸿儒孙诒让,自然会联想到瑞安城关的玉海楼。那座纤巧精美的楼屋和庭院,以其浓浓书香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吸引着仰慕者的脚步。在这里静静地浏览,翻动厚厚的《周礼正义》、《墨子间诂》或是《契文举例》,那些泛黄页面上密密麻麻的字,能叫人领悟什么叫做大家、什么叫做学识。

 光绪二十四年(1908)六月二十日,辛勤耕耘一辈子的孙诒让走了,那年他仅61岁。身影离开玉海楼后,他就永远歇息于瓯海慈湖南村的一座山脚下,与青山绿水和鸟语花香作伴。

 有了玉海楼的精致印象,窃以为孙诒让的歇息地也会如此讲究和气派,因为瓯人有厚葬习俗,何况又是这等名儒大家。头回与友人去瞻仰,找遍南村附近的大墓,始终不见踪影。问附近的人,均做摇头状。那日在田野里晃荡时,偏又遇到大雨,最后只得悻悻而归。去年清明节,市政协组织活动,跟考古所的蔡先生同行,自是轻车熟路,很快就见到了孙诒让的墓。不料他的墓竟是如此简单,没有想象中写满溢美楹联的牌坊亭阁,没有庄严肃穆的墓道,更没有斑驳着岁月沧桑的石马、石将军一类的雕件。墓式极其简单平常,为平面呈半椭圆形,长与宽不过10来米。如此普通的墓穴与布衣百姓又有多大区别?

 一旁的蔡先生笑着说:“这墓其实刚修过不久,过去仅有墓穴和封土,规模更小。”听了,心里便有一番感慨:孙诒让13岁时便著成《广韵姓氏勘误》,18岁时写成《白席通校补》,一生著述30余种,无论经学、史学、诸子学,或是文字学、考据学,均取得卓越成就。他的研究极为扎实,被人誉为“有清三百年朴学之殿”,难怪章太炎称之“三百年绝等双”;康有为评他“礼学至博,独步海内”;梁启超誉他“殿有清一代,光芒万丈”;郭沫若尊他“启后承前一巨儒”。如此辉煌的业绩,如此影响巨大的人物,生前为筹措资金办学,不遗余力苦心经营。在他的引领下,温处十六县建立学堂300余所,为浙南地区的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他对自己却想得极少,就连身后地,也择得如此冷僻、造得如此简朴。

    拜谒孙诒让墓地后,又在周边走了一圈,见墓前唯有一碑,写有“清儒孙诒让之墓”几字,是后人立的,字虽简约,却尽在无言中。我想:如果玉海楼能让人读到孙诒让学识上的博大精深的话,那么这块不起眼的墓地,就叫人读到他的德行与淡泊了。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列表] [打印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