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主监督 > 民主监督
民主监督

关于对区体育局工作的建议

时间:2018-07-31 09:52:55 来源:区政协

区政协派驻区体育局民主监督小组

    根据区政协年度工作计划安排,区政协委员派驻区体育局民主监督小组在区政协副主席沈岩明的带领下,对区体育局工作开展了民主监督活动,监督小组通过座谈交流、实地查看、明察暗访等方式,充分汲取意见、深入分析研究,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近年来区体育局工作情况

(一)全民健身工作成效明显

1.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按照“科学规划、方便群众、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快公共健身设施的提档升级与覆盖延伸。至2015年底,全区拥有252个小康体育村,676个全民健身点(苑),社区覆盖率100%,行政村覆盖率达70%以上。拥有108片篮球场(其中16个灯光球场),295张室内(外)乒乓球桌,70余个健身公园,28个社区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200公里登山健身步道,78个各类体育俱乐部,先后建成投用了瓯海龙舟基地、体育中心、大罗山登山健身步道、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中心等设施,率全市之先跻身省级体育现代化区。

2.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实现“15分钟健身圈”,每年举办各类群众体育活动200余场次。成功举办区六运会、老年人运动会、新瓯海人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妇女运动会、干部职工运动会、社团运动会、全民健身日活动、体育系统生态运动会、全民运动嘉年华等大型活动,承办全国山地户外国际挑战赛、中美篮球对抗赛、省田径锦标赛、省传统武术锦标赛、省全民健身片区运动会等赛事活动,国家级标准的大罗山登山健身步道双休日日均活动人数5000余人,大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体生活,形成了全民健身上下联动的生动局面。

3.基层体育组织网络初步形成。注重对体育社团的依法管理和业务指导,全区共成立区级体育社团23个,镇街级体育社团64个,社区体育组织150余个,体育类民非企业22家;每年指导各级各类体育社团开展赛事活动多达80余场次,充分发挥了社团基层影响力;成立全省第一家县区级专业体育社团服务中心,融办公、服务、会议、活动于一体,负责全区体育社团组织的培育、指导和服务工作,已成功孵化3家区级社团组织、10余家镇街级社团组织、5家民非企业。注重发挥社会体育骨干的作用,目前全区共有2200余名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充分发挥基层体育活动的指导力,基本满足科学健身指导的需求。 

(二)体育人才培养和训练竞赛有序开展

1.发挥社会力量,培育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以“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为业余训练原则,深化体教结合成果,加大扶持社会力量投入构建新时期瓯海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体系建设。前期已成功将跆拳道和足球运动员培养工作推向社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自2012年来,先后向温州市体校输送优秀运动员100多名,向浙江省体育职业技术学校输送优秀体育人才10名,其中射击运动员陈芳被清华大学(国家射击训练基地)免试录取。在各类国家级以上的体育竞赛中,瓯海籍运动员成绩优异,陈芳(2015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射击比赛女子三姿冠军)等10人次获得了全国冠军,为瓯海的体育事业发展锦上添花。

2.调整布局校园足球,促进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积极与教育部门协商,打造以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三级校园足球发展体系,大力支持校园足球布点,组队参加省市校园足球比赛。6月,瓯海区第一高级中学、温州市外国语学校娄桥分校和瓯海区燎原小学被教育部评为2016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仙岩霞霖小学和瓯海实验小学于2015年上榜,目前我区共有五所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温州市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中,区实验小学获男子甲组冠军,燎原小学获女子甲组亚军,共有5支队伍分别进入男女甲乙组的四强,娄桥实验幼儿园获温州市第六届幼儿足球联赛冠军。在参加温州市少年儿童足球比赛中,男甲和女乙组比赛获得冠军,这是近几年来的最好成绩。

(三)体育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1.抓好体育项目招商引资。正着手制定《瓯海区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以政府投入带动社会资金进入体育领域,大力发展体育产业。鼓励民间资本投入体育产业项目,扶持具有潜力的企业,帮助泽雅漂流、云顶草上世界、凯易露马术、迪奥斯网球、七喜攀岩等多家单位做好申报省市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工作。

2.全力打造各类品牌赛事。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瓯海环泽雅湖自行车赛,吸引全国各地自行车爱好者参加比赛,近年来还组织千人徒步大会、海西城市围棋精英赛、大罗山国际越野跑、畅游母亲河冬泳邀请赛、龙舟锦标赛、四大联赛等等活动,凸显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3.盘活“拆后利用”土地。充分利用我区“三改一拆”机遇,在全省首次系统推出全民健身工程“拆后利用”建设项目,将拆后土地有效整合,采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建设体育场所,截止2015年底,建成投用6个场地,涉及到土地39333.4平方米,吸引民资1015万元,得到了省市领导高度评价。

二、体育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公共体育设施难以满足群众需求

近年来,通过区体育局的不懈努力,公共体育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存在规模小、档次低、服务粗放等问题,仍满足不了广大群众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相对发达的平原街道,因场地不足,难以满足群众需求,如部分镇街的村居外来人员较多,而活动场所仅1个,提供健身锻炼的空间不足,同时也给管理带来难度;二是欠发达地区和山村,因人员稀少,健身苑(点)无人问津,部分健身设施成为晾晒被子的工具,设置的健身场所标志标线破损、缺失,年久失修。

(二)体育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我区体育资源优势明显,但与鹿城、龙湾相比仍有差距,鹿城有市体育中心,辐射全市广大群众;龙湾有奥体中心、瑶溪体育场等,吸引众多体育爱好者,而我区目前没有大型综合场所(现有体育中心归安防学院使用),缺乏大项目支撑,难以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我区体育项目“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2015年拆后利用的6处场地中有4处被用于游泳馆建设,目前区内游泳馆多达20余家。对引导民间资本投入体育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大,项目不多,效果不明显。

(三)科学健身知识指导不够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健康养生的需求更加迫切,但由于缺乏科学健身知识支撑,导致越运动越受伤,越锻炼越不见效,比如在登山运动中如何防止膝盖受挫、运动后多久能洗澡等基本保健知识尚未得到普及。多数体育场馆缺乏有效指导方法和手段,更多仅停留在场内指示牌上的说明和提示,并且部分指示牌出现字迹模糊、难以辨认等情况,由于缺乏有效指导,容易造成器材错误使用以及运动损伤等情况发生。全民健身、养生、保健观念和知识相当缺乏,应引起重视。

三、对区体育局工作的建议

(一)多措并举,发挥公共体育设施的实用性。要依托我区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和“两山一水”资源优势,积极做好列入省市区“十三五”重大建设项目的区奥体中心规划建设,抓紧谋划500公里运动休闲带综合开发利用,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高涨的时尚休闲运动需求。要组织人员实地走访,对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的使用情况、新旧程度以及辖区群众需求进行调查统计和数据分析,合理布局设施,更加有效的发挥设施实用性。综合平衡平原、山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在盘活或调整偏远山区等地闲置的体育设施资源的同时,加大人口密集的街道的公园、广场等地体育设施投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充分利用。要继续抓好拆后土地利用的契机,会同住建、国土、规划、消防等职能部门,加大各类体育场所建设。要有序向公众开放学校体育设施,努力争取区财政补助经费,由体育部门统一组织管理,加强日常维护,确保安全可靠。要做好结合文章,在“党员活动中心”“村民活动中心”“文化大礼堂”等场所中增设体育设施、设备,加强维护管理和提档升级,方便市民更加便捷地参加休闲健身活动。

(二)拓展思路,增强体育产业发展的创新性。要组织精干人员研究上级政策,做好沟通对接,提高体育产业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同时利用瓯海独特的区位优势,做好体育休闲项目的打造,大力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要尽快出台《瓯海区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发挥省市区三级引导资金的积极作用,鼓励和扶持民间进资本投入体育产业,通过捆绑、联盟等方式,创新体育产业经营方式。要进一步加大 “体育+”理念的宣传,将互联网、时尚、休闲等元素融入体育,利用互联网平台做大做强体育产业,走好市场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关注体育健身企业和高素质从业人员的培养,提升体育项目服务品质。

(三)强化指导,提高科学健身的普及性。要不断丰富指导方式,以体育健身沙龙等形式,推广宣传科学健身知识。通过公共视频设置、专业教练入驻等方式,加强现场指导力度。维护和修复现有活动场所指示牌,加入图片元素,强化指导效果。推广“运动处方”,发挥其在疾病防治和锻炼健身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组织人员编撰健身养生知识宣传手册,使之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企业、进机关,形成全民健身、养生、保健的良好风气。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列表] [打印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